守護項目:手繪彩蛋傳承人:英自海在一寸見方的蛋殼上,以白描為底,融合國畫元素,布局、構圖、上彩、勾勒、點胎,一氣呵成,轉眼間在筆下呈現一方山水,這就是上海傳統的民間手工藝——手繪彩蛋。而掌握了這門精湛技藝的,正是普陀區非遺手繪彩蛋傳承人英自海。
蛋上繪畫看似簡單,但要在拱形的蛋殼“畫布”上勾勒出細致精美的圖案,實際操作起來絕非易事,而英自海老師卻信手拈來,寥寥幾筆就將幾條小魚描繪得活靈活現。這份“信手拈來”是如何練就的呢?7月12日,晨報學記團小記者來到英老師的工作室里,領略這一方寸之上的大千世界,聽他講述40多年的彩蛋春秋。
視頻來源:“助力升學”視頻號
晨報小記者 張君瀅(上海市楊浦小學 四年級)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一枚蛋除了吃,還可以做什么呢?其實可以當成紙來畫畫呢!今天我們采訪了上海市普陀區非遺傳承人英自海老師,請他帶我們領略海派彩蛋的魅力。英老師的工作室位于普陀區曹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樓。推開工作室的門,“哇——”我們忍不住驚叫起來,都被眼前精美的彩蛋吸引住了。英老師介紹道:“這個,是小朋友都喜歡的福娃。這是大熊貓,我們國家的國寶。這個你們一定知道,Hello Kitty。”你看那個憨態可掬的小熊貓,扭動著圓鼓鼓的身子,正準備吃竹子呢;還有畫著金陵十二釵的十二枚彩蛋,每個彩蛋上都畫著一個仕女,衣服、動作、形態各異,其中那個跳舞的仕女,好像就要飛出來似的……每個彩蛋都美輪美奐,五彩繽紛。
“做彩蛋第一關就是要挑蛋,雞蛋、鴨蛋、鵝蛋都可以,要把完好無損的蛋挑出進行清洗;接著在蛋殼的底部打一個洞,用針管抽,讓蛋液流出來。要反復抽,反復灌,還要用84消毒液防腐處理二十分鐘至半個小時,然后進行烘干、打磨。經過這樣處理的蛋殼就可以用來作畫了,畫完晾干后,裝上底座或者用盒子裝裱,就是一件藝術品了。”英老師娓娓道來。我們望著英老師,他有著一頭花白的頭發,臉上爬滿了皺紋,只要一提起彩蛋,他就兩眼放光,有著說不完的故事。英老師從事彩蛋繪畫40年,他的作品備受德國、日本等國際友人的青睞,每個彩蛋的背后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在上世紀70年代末,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你們能想到29個手繪彩蛋可以換一臺德國的縫紉機嗎?而他本人繪制出售的3個彩蛋在40年后竟然兜兜轉轉又回到了他手中,這是多么奇妙的緣分呀!像英老師這樣的非遺傳承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任。我想,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身上的責任!
晨報小記者 顧耘程(進才北校 初中預備班)
栩栩如生的仕女,憨厚可愛的大熊貓,茁壯挺拔的梅蘭竹菊……這就是我走進英自海老師工作室時看到的圖畫。不過,這些精美的圖畫并不是畫在紙上,而是畫在蛋殼上——對,英自海老師是一位擅長在蛋殼上作畫的大師,也是上海市普陀區非遺項目“手繪彩蛋”的傳承人。英自海老師能畫出這么美妙絕倫的作品,決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一路坎坷,一路堅持。在1978年,也就是他18歲那年,英老師來到崇明務農。不久,農場要辦一個彩蛋廠,聽說英老師喜歡畫畫,便請他來試畫彩蛋,結果發現他畫得很不錯。之后,英老師就在彩蛋廠里工作了。英老師非常珍惜能坐在辦公室里寫寫畫畫的機會,每天要畫五六十個彩蛋,每個月只休息一天,從不懈怠。后來工廠解散,英老師回到上海市區上班,有一天,原來彩蛋廠的領導說那邊還剩4萬個蛋殼準備丟棄,問他要不要。英老師立刻說要,就租了一艘船將蛋殼從崇明運了過來。于是,在業余時間,英老師又可以堅持畫蛋了,他的手藝還吸引來了顧客。“這就是我的第一桶金。”英老師笑著說。到了1986年,英老師辭職開始專職畫彩蛋,還去外地教小朋友畫。那時候,他臨摹和抄寫了一本又一本教材,一筆一劃,都浸透了汗水。在現場,我們看到了這幾本手抄的教材,還有一張有九個蛋殼圖案的紙。原來,那幾乎一模一樣的九個圖案,不是印刷上去的,而是英老師精心練習的成果!正是多年的堅持,成就了他精湛的技藝。
接下來,我們參觀了他的工作室。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各種彩蛋擺滿了房間。我們都很好奇:彩蛋是怎么畫出來的呢?只見英老師拿來一個鴨蛋殼,用毛筆蘸一點紅色顏料,再蘸點水,涂在調色盤的不同區域,就呈現出深淺濃淡不同的紅色。英老師一手拿著蛋殼,一手握著筆,一會兒向前推,一會兒甩筆,一會兒點點劃劃,很快,蛋殼上就出現了一條栩栩如生的小金魚。我們都驚嘆:“好厲害啊!”探訪結束后,我再一次回望那有著精美彩蛋的房間,突然感受到,熠熠生輝的不僅僅是彩蛋,還有成功背后那份執著的堅持。
晨報小記者 劉鈺瀅(虹口區第四中心小學 四年級)
當我聽到“手繪彩蛋”這個名字時,并沒覺得它稀奇,因為在很多夜市和紀念品商店里,我也看到過漂亮的彩蛋。我想,要去采訪的英自海爺爺的手繪彩蛋,為什么會被列入上海非遺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和其他小記者來到了位于曹楊社區文化中心的英自海手繪彩蛋工作室。這是一間不大的房間,墻壁前的一排展柜里,整齊地擺放著英爺爺最得意的彩蛋作品。彩蛋上,花中君子、水墨山水、十二生肖,栩栩如生。靠窗的桌子上,畫筆、紙張、顏料,井井有條。英爺爺熱情地招呼我們圍著長桌坐下,饒有興致地講起了他從青年時期起就和彩蛋結緣的故事。他告訴我們,最初他每天要練習畫五六十個蛋,算來至今已經畫了十來萬個蛋。上世紀90年代,他手繪的生肖彩蛋深受年輕人的歡迎;豫園商城的民間手工藝展演區,有他的手繪彩蛋專柜;如今,他經常到普陀區的小學和社區文化中心教授手繪彩蛋課程,前一陣還在上海中心大廈進行網絡直播……在所有這些經歷中,他很自豪地提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們畫的29枚彩蛋就可換回一臺德國產的的縫紉機呢!英爺爺說得眉飛色舞,見我們都聽得那么認真,便起身從柜子里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手抄繪畫書籍和樣張,勉勵我們就是要這樣去學習和積累。我邊聽邊想,29個彩蛋換一臺縫紉機的故事背后,是英爺爺在手繪彩蛋方面的不懈堅持。這個小小的工作室雖不大,卻是英爺爺的驕傲和財富。同時也像一面多棱鏡,折射出了我們的時代發展——從過去普通老百姓只能解決溫飽的年代,到追求生活品質和文化品位的今天,小小彩蛋陪著英爺爺走過了40多個春秋,見證了改革開放中普通人生活天翻地覆的變化。
“你們很認真地聽了我的故事,我給你們畫一條小金魚吧。”只見他拿起小楷筆輕蘸顏料,在一枚雞蛋殼上倏忽運筆,一條鮮紅活潑的小金魚和一叢叢輕盈的綠水草就顯現出來。我們高興極了。英爺爺的手繪彩蛋作為一門非遺項目,真的有這么精彩的故事和內涵。于是,我暗暗立下志向,一定要做好非遺文化的守護人、“手”護人和守“滬”人!
晨報小記者 賈友寒(復旦科技園小學 三年級)
在普陀區一個平常的社區文化中心里,有一間小小的工作室。工作室里有一排高大的櫥柜,里面“坐”著很多五顏六色的蛋,有大有小,有胖有瘦。走近一看,這些彩蛋上飛著鳥兒,流著溪水,還有幾座青山穩穩地端坐在上面。再四處一望,旁邊的小桌上,放著幾筒毛筆;米色的墻上,釘著幾張國畫作品。中間是一張大桌和幾把椅子,桌子的一頭坐著一位長相和善的老人,他就是我們要采訪的手繪彩蛋非遺傳承人英自海老師。英老師戴著一副厚厚的眼鏡,穿著一件淺藍色的小方格襯衫。他耐心地接受了我們的采訪,沒有拒絕任何一個問題。有時,他會微微把身體側向提問的小記者,好像生怕遺漏什么重要的細節。英老師長年專注在手繪彩蛋這門藝術上,他的雙手十分靈巧,可以在薄薄的蛋殼上落筆成畫。他還為我們展示了如何畫一條小金魚:只見他手里夾著兩支小楷筆,蘸上顏料,輪換著運筆,不一會兒蛋殼上就浮現出了一條栩栩如生的小金魚。他說,以前每天都要畫五六十個蛋,而且還不一定成功;但這樣的經驗被深深地映在了他的頭腦里,就這樣畫了又畫,一直畫了四十多年,成了一名手繪彩蛋的大師。英老師的作品有些被彩蛋愛好者收藏,有些在店鋪里等著喜歡它們的顧客,還有些去了歐洲……采訪結束時,我又看了看英老師的工作室,這間普通的屋子因為這些彩蛋而蓬蓽生輝。英老師在這小小的蛋殼上,畫出了一番大事,讓更多的人欣賞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
晨報小記者 王令宜(上海市民辦新復興初級中學 初二年級)
蛋,本指某些動物產下的卵,能做成燉蛋、蒸蛋、煮蛋、茶葉蛋、蛋糕等各式各樣的美食。但是在非遺傳承人英自海老師手下,它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向我們展示著形態各異的微型世界。2020年7月12日,我們前往拜訪英自海老師,探究手繪彩蛋的奧秘。在英老師的工作室里,各種彩蛋擺放得琳瑯滿目卻又不失整齊,蛋上畫有山水、花鳥、人物、動物等。英老師一邊用手輕輕撫摸著彩蛋,一邊給我們科普了不同手繪彩蛋的做法與工藝,話語中無不流露出驕傲與自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色彩斑斕的日本小貓蛋,圖案中,小貓那胖胖的大臉上眼睛瞇成了一條縫,彎彎上翹的嘴角十分可愛。沒想到彩蛋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不僅能把中國文化傳到國外,并且還把國外的文化帶給了中國的小朋友。英老師的彩蛋承載著文化的交流,這中間還發生過一件十分有趣又不可思議的事。70年代末,英老師畫的許多彩蛋出口到了德國,可就在幾年前,一個收藏家朋友在市場上買到了幾個彩蛋帶給英老師看,卻發現正是英老師的作品。這是多么奇妙的緣分啊!彩蛋的世界里有歡樂,也有艱難。英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張以前練習用紙,一共九個蛋,上面畫了幾條小金魚,每個蛋畫得幾乎一模一樣,讓我們不禁大為驚嘆,這是功底深厚最好的證明。蛋是曲面立體的,比在紙上作畫難多了。那蛋破了怎么辦呢?英老師笑著說:“蛋經常會破,破了就必須扔掉,如果自己感覺畫得不完美,也要扔掉。”原來畫成功一個蛋也需要經歷很多。手繪彩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與平面畫作迥然不同的立體藝術世界。而苦練40多年,用心做一件事,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兩個字——堅持。英老師年紀已經大了,希望他的徒弟能將這門特殊的手藝傳承下去,讓非遺的光芒永不熄滅!
晨報小記者 傅鈺淇(武寧路小學 五年級)
探訪非遺項目手繪彩蛋的那天,我提早了10分鐘來到曹楊社區活動中心。當指針指向10點時,一個60多歲的老人不慌不忙從樓梯上走了上來,他的肩膀明顯一高一低。他就是我們要采訪的對象——手繪彩蛋非遺傳承人英自海老師。 英老師樂呵呵對我們說:“你們都在等我呀?歡迎歡迎。”他把我們迎進他的工作室,指著左邊的大架子說:“這個架子上面放的都是我畫的彩蛋,還有我的各種證書和舊照片。”不過,第一個吸引我目光的不是彩蛋,而是一張照片:英老師手捧一幅彩蛋作品,旁邊站著一個警衛,還有一個外國人。照片底下印著一行小字:“英自海老師受到時任新加坡總統納丹的親自接見,作品已被納丹總統收藏。”我暗暗驚嘆,英老師很了不起呀。再看架子上各種各樣的彩蛋,上面分別畫著花鳥、山水、人物、動物等。蛋上的山,有的高聳挺拔,有的綿延不斷,有的層巒疊嶂;蛋上的水,有的平靜無波,像一面大鏡子;有的波濤洶涌,風號浪吼;蛋上的人物、動物,也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參觀完后,英老師就給我們講起了自己的故事。原來他年輕時最初在農場挑河泥,肩膀一高一低就是那時留下的。之后機緣巧合,他為農場的彩蛋廠畫蛋,從此走上了藝術之路。其中有個故事特別傳奇:英老師年輕時畫的蛋都出口到國外,自己一個也不能留。時光流逝,有一天,英老師的一個收藏家朋友在古董市場買下了一個精美的手繪彩蛋,興沖沖地拿來給他看。英老師定睛一看,這不就是自己以前畫的彩蛋嘛!激動之余,朋友把這個彩蛋送給了他,如今40多年過去了,這個彩蛋依然完好無損,成了極好的紀念。英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地投身這門技藝,這讓我們很敬佩,于是有小記者問:“畫彩蛋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品質?”英老師打開了話匣子:“作為一個手繪彩蛋手藝人,要愛學習、不怕困難、堅持不懈。愛學習,可以讓你學到更多畫彩蛋的技巧;不怕困難,可以讓你在蛋劃破、畫壞了時不放棄;堅持不懈,可以讓你把這門手藝一直做下去。”手繪彩蛋可能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卻是讓生活更豐富的工藝品。希望這份美好能常伴我們身邊。
帶教記者:常煜華 俞詩(實習生)
活動統籌:張智麗
視頻拍攝、文案、制作:俞詩(實習生)
注:本文版權歸晨報學記團,嚴禁盜用。
作者:晨報學記團 來源:周到上海
滬ICP備12040923號
|